服務項目
弱勢兒少運動培力
Girls!打擊出去!新北女孩棒球營
與社會局合作,優先邀請弱勢家庭,共75位女孩站上棒球場體驗棒球,並不是覺得他們以後要打棒球,而是希望他們知道運動的參與不應該受到性別的限制,更希望在他們未來遇到人生的各種選擇時不會受到性別的限制,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能力等等各種因素去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一天的體驗無法改變人生,但希望女孩們知道,未來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讓我們一起「打擊出去」!
崙背女孩的幸福棒球教室
將性平概念融入包含了技術課程、主審、主播、應援及闖關,租借了職業等級的「斗六棒球場」,並把活動球衣一件件掛在「職棒球員休息室」,讓每位孩子領取專屬的「10號」球衣,祝福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隊長。更特別邀請,長期受本會支持之北投國中女壘隊球員擔任助教,協助孩子更好地體驗棒球運動,讓我們看見了,當提供孩子「獨立個體尊重」及帶領的機會,可以將他們獲得的支持,轉化為這些孩子繼續幫助他人的力量。
LLB挑戰者盃身障兒童公益賽
辦理趣味野球性平關卡,協助孩子反思社會中隱含的各種性別框架,去發掘生活中或自身因性別而產生的外部或自我限制,進而能勇於突破,開發自我潛能,不受性別限制的追求自己的夢想。亦希望透過棒球運動性平關卡,培力罕見疾病、腦性麻痺等身障孩子成為「挑戰者」,開心地享受棒球的樂趣。除了提供身障者家庭走到戶外的機會,讓父母獲得喘息,也能藉此培養孩子們團隊合作以及堅持面對各種挑戰的精神,促進身體感受及復健動力。
兒少運動員啟發、支持及陪伴計畫
因此,我們除了提供學雜費、
透過讓他們留在球隊和校園,得以盡情投球、用力揮棒,穩定教育的可能,讓這些弱勢孩子擁有改變的機會,進而能夠勇敢想像自己的未來與人生。
生活扶助
政府及學校經費多限定使用在比賽、器材或設備,但從學雜費用、學用品、個人裝備、一日三餐或牙刷衛生棉等等基本的生活用品費用卻無所依仗,所以好事協會邀請每月定期捐款1500元,支持弱勢兒少運動員持續就學、穩定生活。
課輔陪伴
補助隊伍課輔師資的費用,讓平時因為運動賽事而需要請假練習與比賽的兒少運動員,以家教形式學習,不會因制式課程的空缺而造成學業低成就,進而導致失去學習信心與興趣。
生活外語課程
透過協會邀請的不同背景、擅長不同外語的講師,分享個人生涯經歷與抉擇,提供孩子生涯的正向楷模。並結合外語的課程活動,讓接觸不同語言不再陌生跟害怕,從趣味中感到學習語言的樂趣,並且從世界文化的差異中增廣見聞。我們期望,不只是孩子學習學會一種語言,而是透過課程讓孩子能看到更寬廣的世界,並且相信自己絕對有機會能走出去。
運動防護暨自我保護工作坊
為建立兒少運動員正確之自我保護知識,避免因運動防護觀念不足而影響到運動生涯,或因此被誤導、矇騙而遭受性騷擾、性侵害等狀況,故本會透過推廣運動防護課程或營隊,由運動防護專業人員授課分享,並搭配性別教育、情緒及肢體開發等等融入活動之中,藉此提升正確運動防護知能、減少運動傷害之發生,更能建立兒少運動員具備完整之身體界限及自我保護觀念,減少性騷擾及性侵害等案件發生之機會。將分成運動防護、自主界線與情緒及肢體開發三大領域邀請專業講師。
看見運動中的性別
撐女孩:讓女孩舒適運動
許多女孩在乳房發育後因不適或尷尬,放棄或降低運動的參與;運動內衣除了降低女性參與運動的限制外,對兒少運動員更是訓練及賽事的必備品,卻可能因經濟或知能等因素而無法擁有。所以推出撐女孩公益計畫,支持1000個想運動的女孩,透過募款媒合資源,讓她們從擁有一件「適合自己的運動內衣」開始,使生理不再是運動的阻礙為她們撐開更多的選擇空間。同時引進身體衛教工作坊,透過宣傳「運動內衣」的概念跟使用,倡議相關女性運動衛教知識,讓更多人理解生理女性運動時可能會面臨的狀態。
不同世代的媒體經驗與女子運動發展
根據聯合國的數據統計,女性佔職業運動員總數的4成,但女子運動的相關報導,卻僅佔所有體育媒體曝光的「4%」而已,比例相當懸殊跟失衡。因此,我們希望能討論媒體的影響力,促進性別平權。邀請到世界棒壘球總會亞洲特派-王雲慶,TSNA專業體育新聞團隊執行長卓君澤以及台灣第一個以女籃為主題的媒體平台Double Pump共同創辦人潘郡瑤,分享運動媒體人怎麼看待運動場域中的女性運動員及女子運動賽事。
談國際運動組織中少見的女性身影
為什麼國際運動組織中女性仍常是相對少數?參與國際組織的女性,究竟是缺少機會,還是缺少能力呢?而女性參與國際運動組織的困境與優勢又是什麼呢?於是我們邀請相關從業人員,長期投入國際體育事務人才培育的中華民國滑冰協會秘書長吳倫閑,亞洲體育記者聯盟AIPS ASIA執行委員戚海倫以及2019年國際奧會女性與運動世界獎得主劉柏君分享經驗,從中獲得怎麼繼續推動運動性平的勇氣。
用運動做外交:台美共建亞太運動性平交流平台
作為與美國在台協會 AIT、美國國務院,以及Global Sports Mentoring Program(GSMP)共同支持「看見運動中的性別」計畫,持續在台灣紮根擴大影響力,透過台美合作,共建出亞太運動性平的交流平台。訂定四大主題,分別為「運動媒體與性別平權」、「運動外交」、「看見運動中的性別」及「運動與教育」,邀請國際及台灣貴賓就主題分享經驗及交流外,並將協會創立以來的工作成果,以展覽形式共同布置於論壇會場內,後續「展覽」也將持續與其他單位合作,爭取於美國華盛頓雙橡園展出。
影片及電子書
系列計畫中包含10份教材及5支短片,教材主題的編寫從體育運動場域中常見的性別議題出發,包含性別刻板印象、性別歧視、霸凌及至多元性別等概念與情境的介紹,並且搭配短片呈現。希望透過一系列的教材資源開發應用於相關的教育研習之中,並協助運動教練及相關領域工作人員更理解性別平等的重要性。
運動外交
Baseball for Palestine, Love from Taiwan
在巴勒斯坦的加薩走廊,有一群孩子即使戰火連綿、朝不保夕,卻相當認真跟投入棒壘球運動!運動及棒球都應該屬於每一個享受在其中的人,因此發起計畫邀請捐款支持,由協會製作球衣、球褲及象徵台巴友好的鑰匙圈,為遠在加薩走廊,遭受戰火威脅卻仍然樂在生命、樂在棒球的他們,送上同一套、專屬於自己國家的棒球裝備,完成他們以國家名義出征賽事的莫大榮耀和夢想。
《Women in sports》國際雜誌
透過固定於國際女孩日10月11日出刊善用媒體的力量,讓這些在運動圈的女性故事能夠被更多人看見。至2022年9月共發行三刊,內容蒐羅目前為止來自伊朗、科威特、韓國、馬來西亞、日本、印度、台灣、香港、黎巴嫩、巴基斯坦、蒙古、沙烏地阿拉伯、澳門、美國、卡達、吉爾吉斯、義大利、瑞士、澳洲、英國20個國家或地區的文章及攝影作品,紙本雜誌於國內外發送擴大影響力,創意、立意、內容及品質備受國際好評與肯定,榮獲收錄進國際奧林匹克博物館。
Women in sports國際攝影比賽
全世界首創以「Women in Sports女性在體壇」為主題的攝影比賽,用照片傳頌不同樣態在運動圈努力的女性身影,包括但不限於運動員、裁判、媒體、賽會人員、志工與觀眾。相信這些攝影照片帶來的故事,可以超越國界跟語言的限制,會為不分國內外的女孩、女性帶來深遠影響,讓她們「想」成為更好的人。評審團陣容包含評審團主席Anthony Edgar(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前媒體事務總監)、Lynne Cameron(英國新聞攝影師協會副主席)、Tracey Holmes(國際奧會2021婦女與運動大洋洲得主)、Steve Fine(《運動畫刊》攝影總監近20年)及陳怡安(奧運金牌得主、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性平委員會主任委員)。
立法院女子運動外交促進會
邀請一共35位立法委員加入,並由林靜儀委員擔任會長。顧問包含劉柏君(社團法人台灣運動好事協會執行長)、曾郁嫻(社團法人台灣女子運動體育協會常務理事)、戚海倫(亞洲體育記者聯盟AIPS ASIA執行委員)、王雲慶(世界棒壘球總會亞洲特派)、馬怡鴻(T1 LEAGUE臺南台鋼獵鷹籃球隊助理教練)、石明謹(台灣足球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呂桂花(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系助理教授/台中藍鯨女子足球隊教練)、吳宜霏(拳擊教練/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理事)、陳怡安(中華奧會性別平等委員會主任委員)、范悅圓(國家A級證照棒球教練/多元運動講師)、王翌達(台灣2020東京奧運空手道代表選手)、王湘惠(臺灣女子足球員工會理事長/國家女足代表隊隊長)、黃偵玲(台灣第一位職業綜合格鬥女選手)、陳思羽(台灣2020東京奧運桌球代表選手)、陳宏宜(前體育主播)。